每年的高考成績一公布,“高考狀元”就成為鎂光燈追逐的焦點,“高考狀元”這些被媒體熱捧的“學霸們”成了“全民英雄”。盡管教育部三令五申明確要求各地不得炒作“高考狀元”,但難見成效。
誠然,在高考中能拔得頭籌,說明考生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,社會予以適當關注也可以理解。但在教育部的禁令下,“狀元熱”只升不降,這其中折射出的問題值得深思。媒體借“高考狀元”賺取點擊量和發(fā)行量,學校憑“高考狀元”獲取教育資源、政策傾斜,高校因“高考狀元”“盡入吾彀中矣”的霸氣彰顯名校地位,企業(yè)借向“高考狀元”提供高額獎學金炒作自身品牌,種種亂象,不一而足。利益博弈的鏈條與功利主義的教育觀共舞,帶動了全民對“高考狀元”的熱捧。
在全民喧囂的狂歡中心,站著的只是一群剛滿18周歲、睜開眼睛看這個世界的孩子?!啊呖紶钤驗槊襟w記者苦勸或改變志向”“‘高考狀元’三成是‘加分制造’”等,本該在高考后潛心規(guī)劃未來的孩子,要被動經(jīng)歷這些炒作,被窺視、被調(diào)查、被干預。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《什么是教育》一書中談道:“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,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,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?!庇迷鯓拥撵`魂來喚醒靈魂,給他們展示的世界是浮躁還是寧靜,這應該由每個成年人來把關。關注發(fā)行量的媒體、投身于教育GDP的中學、忙著“掐尖暗戰(zhàn)”的高校、熱衷品牌效應的企業(yè),是時候來擔當起“成年人”的義務了。
高考是多年求學的檢驗,也是人生的一個起點,這些鳳毛麟角的“狀元”能否成為棟梁之材,靠的是此后不懈的努力。但只要育人機制與用人機制之間的銜接通道沒有徹底建立起來,這種眾聲喧嘩的亂象還是會存在。教育資源能否合理均衡地配置?基礎教育階段的評價指標是否多元、是否符合教育規(guī)律?高校選拔人才是否能跳出高考分數(shù)一刀切的藩籬?處理好這些關鍵點,讓教育回歸到應有的軌道、回到尊重每一個孩子成長的位置上,才能真正實現(xiàn)教育公平,才能讓“高考狀元”不再被神化。
“人生,是一個過程,而不是目的,沒有哪個目的能概括人的一生;人生又是一個個的階段,也沒有哪一個階段應該為另一個階段做出犧牲。高考,就是那一段過程,辛苦,但充實,帶給我們的成長與體驗遠比最后那幾個數(shù)字深刻?!边@是江蘇蘇州一位即將邁入高三的學生寫下的只言片語,是否能給我們帶來些啟發(fā)?